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工作动态 / 局机关动态

【马尔康】我们走在大路上——记马尔康交通变迁

发布时间:2024-01-29
字体:
访问量:
来源:州机关事务管理局
分享到:


交通的变迁是时代发展最鲜明的印记,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
从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的土路、砂砾路,到宽阔平坦、直通家门的水泥路、柏油路;从屈指可数的省道、国道到高速、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等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,马尔康的交通事业旧貌换新颜,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


尔康交通变迁


新中国成立前,“四土之地”马尔康地区没有一寸公路,全凭几条崎岖泥泞的古道,靠着人背马驮,徒步跋涉,与外界进行物资流通。

在老百姓的记忆里,当时要去一趟灌县(现都江堰市),翻山越岭、趟水过河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为改变川西北地区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,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和繁荣经济,1950年12月党和政府开始筹备修建成都至阿坝县的公路,即成阿公路。

1951年,成阿公路工程正式开工。1955年11月10日,经历长达四年八个月的施工,全长506公里的成阿公路全线通车,这是第一条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区公路,马尔康的交通面貌有了历史性的改变。

1956年


1956年8月28日,刷经寺至马尔康简易公路全线贯通,马尔康举行庆祝通车大会。

《岷江报》的报道曾用数字来说话,“刷马路全线通车后,从成都运往马尔康的物资,运程由过去的七至九天,减少到两天;从刷经寺到马尔康的物资运费,由过去每担(每百斤)六元五角左右,降低到一元二角三分,运程由过去的五至七天,缩短到三、四个小时。”



1958年


1958年5月,阿坝藏族自治州驻地由刷经寺迁驻马尔康,从此马尔康成为阿坝州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更多省道、县道也陆续投入建设,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彰显。


1962年


1962年,马尔康的道路上出现拖拉机。1967年县车队购买了第一辆车,尽管通行条件有限,但运输行业开始起步发展。随着运输社、运输公司的相继出现,过去全靠人力畜力、肩挑背驮的“背二哥”时代已经过去。

马尔康交通变迁


随着国家建设对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的马尔康成立6家森工企业单位,水运已无法满足林场木材运输的需求。

在成阿公路通车以前,木材运输主要靠梭磨河、脚木足河、杜柯河三条水运通道。为开拓陆路运输,省、州采取“国家投资、企业补助”的形式,先后修建了刷经寺至马尔康至金川至丹巴等道路,并在林场间修建总共400多公里的林区专用道路,日渐增加的林区道路是当时马尔康交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此后,70%的木材都是靠公路运输。

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,到20世纪90年代,马尔康的干线、支线交通网络基本成型。但整体来看,从国道省道到县道乡村道的等级都普遍较低,路面通行能力仍然有限。

1980年3月,阿坝州提出“改线、打洞、联网、上等级”的公路建设总构想,建立“油路指挥部”对全州干线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和“黑色化”,马尔康的交通建设迎来快速提升期。


马尔康交通变迁


不断发展的交通事业有效地促进了阿坝经济社会发展,但海拔4000多米的鹧鸪山却制约着马尔康及草地四县的交通建设,直至2005年,长达4448米的鹧鸪山隧道建成通车,打破了全州交通的主要瓶颈。

此后,往来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的大货车逐渐增多,对路面通行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加,2002年至2005年,在四川省建设“三州通县油路工程”的推动下,马尔康开展油路建设大会战,全县国省干线和县道公路基本实现“黑色化”。

图片

2007年后,在国省干线和县道公路提档升级的基础上,马尔康大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大批乡村简易土路陆续得到硬化、“黑色化”。

在随后展开的交通大会战中,马尔康进一步推动通组路的建设,把村村通变成了“户户通”。道路修到了家门口,曾经走不出大山的村民们,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,享受着交通便捷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。


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大道,马尔康的交通越来越便捷。202012月汶马高速全线通车,结束了马尔康无高速公路的历史,马尔康跻身成都的高速路“三小时”经济圈。


汶马高速(来源:视觉中国)

正在如火如荼修建的久马高速联络国家高速公路网大西南和大西北,将加快推动马尔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,助力马尔康“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城”的建设。

来源: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口述历史片。

责任编辑:州机关事务管理局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